有钱所以“膨胀 了”?
我国民众休假观念普遍淡薄,同时维权意识弱、竞争压力大、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。这些都是阻碍相关制度有效落实的原因。
从年初两会提案的“放假热”现象到4月份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反对“996”的热搜榜,可以看出中国民众的就业观念在转变,维权的意识在增强:要求更加合理的工作时间和薪资,期盼更多更长的假期。
那么,国民要更多的假期要做什么?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中国人民富起来了,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也随之提高。
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,从2010年起至今,已增加了2.8倍有余,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也从0.384发展为0.284。
另一方面,在央视财经2019年的消费意愿调查中也显示,“旅游意愿”同汽车,房产,文娱等其他九项意愿相比位居第一,占比38.65%。
无论是从数据中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民众的精神消费意愿日趋增强。
百分比
我国文化与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旅游人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。2008年境内及出境旅游人次为17.6亿次,相当于平均每人出游1.3次。2018年全国民众出游次数达57亿人次,结合人口普查数据,相当于平均每人出游3.6次。
十年间,中国人乘着经济发展的春风,丈量了更加宽广的世界,人均旅游次数增长将近3倍。
亿人次
为了满足国民的“出游”需求,2012年国务院审批通过了《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》。春节、清明节、劳动节以及国庆节出行不必再交“过路费”。12306中国铁路购票系统也不断改进升级,争取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。
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假期的堵车、各大景区“人挤人”的情况是我们意料之中的。尽管当下“宅”群体不少,但总体看来,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更钟情于出门寻找自己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这也是民众热切关注“放假”话题的原因之一,连续且集中的休息日才能让人们走得“更远”,玩得“更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