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中国人民在“减负”

除去调休,我国实际法定的节假日的天数为11天,从30天到11天,一下“缩水”了1/3。

回顾历史,我国节假日政策的改革虽有波折,但总体来讲,中国人民仍在“减负”。

1949年,原政务院制定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,确立了我国假日制度的基本体系。办法规定,元旦放假1天,春节3天,五一劳动节1天,国庆节2天,法定节假日共7天。

 

199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,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也发生了变化。国务院将五一劳动节从1天变更为3天,国庆节从2天变更为3天,法定节假日共10天。

 

2008年,国家相关部门根据某些专家学者的提议,将法定节假日的放假日期进行了调整:五一劳动节从3天减至1天,并新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,端午节1天,中秋节1天,法定节假日共11天。

虽然五一黄金周不见了,但新增设了3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法定假日,放假总数增加了1天。同时,我国对特殊节日也有着相应的规定:妇女节,妇女放假半天;青年节,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;儿童节,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;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,现役军人放假半天。

 

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节日,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,按照该民族的习惯规定放假日期。此外,我国香港、澳门和台湾地区,法定节假日天数分别为16,20,12。

从最初的7天增加到了11天,中国人的假期看起来“涨势”良好。但放在一年365天之中,如过隙白驹。

那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,中国人的假期到底少不少呢?

 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、央视财经、新华视点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旅游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、时间网

© 2019 by 向东 李娜娜 刘鸽 朱丹阳

bottom of page